王岗坪探寻之旅
管理员
去王岗坪,源于一位结识多年的老友邀约。
我对它的印象,停留在观贡嘎雪山,赏日出云海,行深山险境之类上面。因此,之前对王岗坪兴趣并不浓。
此次之行,让我彻底认识了另一个王岗坪。
从汉源县城出发,途经石棉县新民乡。山水一色,景色甚好。
从石棉县挖角乡出发,顺着海流河往山顶前行,从大岗山电站住宿区公路开始爬山。公路在山间盘旋,狭窄而又弯急。
随后曲折盘旋至半山腰,从林间开阔处瞥见大岗山电站水库。
停歇片刻,继续前行。行至石棉县王岗坪森林管护站。管护站王师傅了解情况后,为我们打开了管理区大门。
管护站的王师傅,冕宁县人。热心而又细致。以后有意向到王岗坪的朋友,可以提前与他们联系。咨询天气等情况。
站在管护站眺望雨洒坪。雨洒坪属于甘孜州泸定县。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。
在这深山之中,在这块冰川河谷地带。有水源,有肥沃的土地,还有一两千人口居住。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热闹繁华的集市。
不过,在这里。远离尘世的喧嚣。独享一份宁静,独享这天然的恩赐,采菊东篱,悠然自得,得羡煞多少世外的旁人。我想在合适的时间,我们定会去拜访这块与世隔绝的圣地。不为别的,只想在那里,闭上眼,听听风拂过耳旁的细碎声音。再架起柴火,烧一堆洋芋。大家围坐在火旁,拿一根树枝,细细刮尽黑焦的外壳,再拼命的往肚子里填。想想这些,心里总是美滋滋的。
告别王师傅,我们继续往前行,路在浓密的山林里时隐时现。沿途,我们还发现了快盛开的杜鹃花。半山腰的花朵,如斯哥哥怀疑是辛夷花,到底是不是,却无从查证。
车行至30多公里处,景色实在太美。贡嘎山就在眼前,虽是遮遮掩掩。不甚清晰。我们也停下车,又记录了一阵。
到达34公里多,有条岔路分到旄牛县遗址,我们就这样往下行。没再奔向大家神往的39公里处。后来回来时间已晚,也没能再去成,实在是此行的遗憾。
通往遗址的这条路,坑坑洼洼,高低不平。行车实在是艰难。七八公里的路程,是整趟行程中最慢最耗时的一段。比步行快不了多少。我们开的皮卡车,有四驱功能,才勉强能够通过。在到达目的地以后,沿途看见的是测绘队的丰田越野,当然也有当地人的面包车。轿车肯定是无法通行的。想驱车前往的朋友,城市越野怕也是不行的,要准备好高通过性、低扭矩的车辆。
行车途中颠簸得很,车内的挂饰摇来晃去的。
终于见到王岗坪的坝子了,同行的摄像师袁老师估测说,有汉源县清溪老县城大。
一路奔走,终于要到目的地。一行人,都很兴奋。走过王岗坪的千亩草坪,在一座扇形山脊下,一个小村庄现于眼前。
田边地头的简易栅栏,既简洁古朴又现代实用。
我们在近处记录阳光下的旄牛城全貌,一条乖巧的狗儿奔跑过来。在我们身旁摇尾穿梭,以示友好。后来,索性坐在土堆旁,守望着生养它的这个村庄。大家都很高兴,夸赞这位灵性十足的人类伙伴。
王岗坪地处石棉县挖角乡新桥村。在这个海拔2300米的高山上,它经历了千年沧桑,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虽地处石棉县境内,但这里却是旄牛县(汉源)古县城,也是雅州历史上的第一个“省会”。据当地倪师傅介绍,这里曾经长期属于汉源县管辖。人们一直有从这里翻山途经汉源大飞水,七十二道脚不干,到达汉源富庄、九襄赶集的习惯。直到1956年,它才从汉源划归石棉。
如今,古老的县城,仅留下一座废墟。废墟下的残垣断壁,砖石瓦砾,或许正记载着千年的历史变迁,等待着史学家前来探寻解密。
一块古老的石碑,记录着这个彝族村庄曾有的辉煌。根据鉴察石碑的记载,大致介绍了清同治年间,王岗坪百姓希望开垦土地,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,撤走烟雾,土地丰收。邀请儒生铺经礼懺(chàn),后烟瘴徹散。百姓康兴鹏邀胡金莲、吕飞熊、张善人、刘廷璋等人带头捐建庙宇。后面一并列举了捐钱捐物修建庙宇的一众人等。按照捐款捐物多少,从上到下,一致排列。募捐开始时,估计由于资金、造像时间的诸多原因,只有神像排位。而后,完善神像之后才刻此石碑。清光绪五年(1879年)春天,己卯年三月三十日,作此碑记以记之。
根据碑文的时间推算,1879年——2016年之间,仅相距137年。可这片略显荒凉破败的土地上,庙宇的影子已荡然无存。实在是让人觉得遗憾惋惜。遥想当年,庙宇落成,定是热闹非凡。里里外外,整个坝子上,是如何的拥挤与喧闹!想必雨洒坪定不及它的繁华!再看今时今日,一个外人到来,连狗儿牛儿都会觉得新鲜稀奇。
太阳马上落山了,依依惜别这块美丽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。告别管护站的王师傅。跟着这对下山卖货的父子,飞一般的往回赶
热门攻略